让照明产业在阳光下“成长”
筑能网.14年8月6日
一方面,LED照明产业的迅猛发展,成为人人看好的朝阳产业;另一方面,行业出现猫腻现象使得朝阳产业变得举步维艰。不知何时,“潜规则”成为了一个时髦的词语,在任何领域你几乎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在LED照明产业里不玩暗箱游戏
如果把“潜规则”看成一个集合,“猫腻”则是其中的元素。“潜规则”侵入照明行业,“猫腻”在其中玩得不亦乐呼:产品价格和参数虚标、市场上山寨横行、工程招标暗藏猫腻、财政助补出“乱象”......对于“猫腻”在行业中潜滋暗长有什么看法?有什么建议和应对办法?
工程招标类:在暗箱里玩游戏
中山市西田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小村:做照明工程的都需要有很好的人脉,人脉资源是最直接的工程渠道。而对于整个行业出现工程招标类的猫腻,也是跟人脉资源有很大关系的,说到底,某个企业如果没有过硬的人际关系,在竞标工程的时候想玩猫腻也玩不着。这种现象,也映射出企业竞争中的公平问题。
中山某工程照明企业工程师黄先生:行业存在潜规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仅是照明行业,其他行业也会有。在大形势下,行业相关人员都会有个潜意识,工程竞标过程中存在猫腻大家都心照不宣,承接一个工程往往需要利用一些技术和产品之外的力量去完成,而这种额外的“力量”是什么?不用戳穿,大家都懂的。老实说,多年以来存在与工程招标里的潜规则似乎已经变得约定俗成,双方往往不用明说能够达成合作,实现“互惠互利”。目前也很难打破这种潜规则,社会上、市场上的正能量不够强大,如果你这家不愿意同流合污的话就会有另外一家取代你,所以很多商家为了生存也不得不随着大形势转变策略。
另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业内人士指出:“市政工程存在很多‘潜规则’,企业在中间的利润可想而知,作为企业不可能做亏本的买卖。中标市政工程,企业既可通过产品销售赚取产品利润,又能通过工程案例为以后的市政工程起到市场推广作用。对投标企业来说,不到工程招标结果公布尘埃落定的那刻,都没有十拿九稳地把握,说一定能够拿下这项工程。”
视点:照明亮化工程是一项看上去肥到流油的“高薪优差”。一个如此庞大的盈利空间,一旦向外公开招标采购,企业蠢蠢欲动,趋之若鹜的效应也就可以想象。从招标到竞标再到中标,从中标到实施再到完成,开展并完成一项工程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部门,然而这些工程项目的招标与实施,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到底存有多少暗箱里玩着的猫腻,很多人都只是心照不宣。
认证:别让认证成为潜规则的保护伞
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产业联和创新中心战略研究部和知识产权部部长李文玉博士:专利是企业的一项资产,专利认证是企业智慧成果的一种保障。但专利本身并不代表能够很好地保护企业的智慧创新成果,因为企业申请某项专利是要向社会公开的,而一旦公开了就容易被抄袭。其实专利的保护力度的确有限,有的企业利用专利漏洞去侵权,因而行业常常出现侵权行为,这是一种灯影效应,归根到底是企业本身没有注重质量问题,研发了新的、好的技术和产品却没有对自身成果很好地保护,使别人有可乘之机,最终导致行业出现这种专利认证方面的猫腻。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在专利侵权方面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还不够,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自然这种猫腻现象就经久存在。面对这种尴尬的窘境,前不久成立的国内首个专利联盟正好能给这方面带来一些改善,目前我国企业的各种专利相对分散,如果团结产业力量,企业联合起来,建立专利数据库,相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专利是企业的资产和武器,鼓励企业注重品牌意识,开拓渠道。
视点:利用专利漏洞稍加修改去申请新的专利,这只属于专业认证类的一种猫腻。另外,LED照明行业在产品节能认证和品牌认证上也存在猫腻现象。LED自“出生”以来便贴上了“节能”的标签,多少企业拜倒其石榴裙下促成当下朝阳企业的迅猛发展?然而,LED节能的优势常常被利用,有的企业和商家打着节能的旗号招摇过市,欺骗消费者。谁能担保市面上销售的LED灯都确切经过相关部门的专业检测?面对当前国内认证门槛低的现状,甚至还存在“用钱买认证”的现象,难怪行业单从认证类分析就被搜刮出多种端倪。
市场:杜绝猫腻需要监管的眼睛
某消费者:近日又爆出“雷士”出现造假产品的新闻,所以说,照明灯饰行业猫腻现象也见惯不怪了。倘若消费市场遭遇山寨物品充斥,哪怕没有价格水分和参数虚标,消费者也不会向大品牌伸出诚信的“橄榄枝”了。而对于工程招标的问题,政府更换LED路灯肯定是通过严谨决策才提出和实施的方案,市政工程招标有没有猫腻,作为普通市民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更换了LED灯是有利于节能、环保,对人们有利的话就足够了。老实说,招标工程背后企业和政府之间有没有官商勾结,有没有权钱交易,普通市民也很难知道。消费者是有监督政府的权利,但权利能不能实现又得另当别论,如果真的发现市政工程招标项目存在猫腻并影响到个人利益,当然会尽力讨个说法和维护自身利益的。
视点:谈及政策补贴和工程招标幕后的潜规则,行业相关人士大都避而不谈,都以“不清楚”和“不了解”以作回应。政府补贴类,分别采访了深圳、佛山、中山的几位企业老总,他们均表示政策补贴是需要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具备一定条件才有资格享有的,受访企业均没接受过政策补贴,因而不好回答。猫腻何其多,有理说不清。另外,在商品市场有的商家联合起来哄抬价格或者商家之间为谋取利益实行价格战、品牌战,甚至以伪劣仿冒产品来应战,战火纷飞,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
将对LED产业的扶持鼓励放在阳光下
近期,一则杂牌军假冒“雷士”,佛山伪劣灯饰制造窝被端的新闻传遍大街小巷。其中标明“雷士”、“三雄极光”等品牌的灯饰,竟是山寨牌的杂牌灯饰,且佛山两个制造名牌LED灯的窝点被端掉,涉案价值约480多万元。这事件的背后不禁引起灯饰照明行业要“冷思考”一番,面对灯饰照明行业存在的这些猫腻,其产生的原因何在?作为政府、厂商家、消费者该如何应对呢?
工程招标的区域保护
随着国家对于LED产业的大力支持,全国各地的亮化工程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在政府工程招标类的事件中存在的“猫腻”着实令人头痛。以2013年广东省政府各地市的LED项目招投标为例,中标金额在上千万元的基本上都是大型的灯饰照明企业拿走,勤上光电、鸿利光电、德豪润达等几家上市公司分享了政府的“大红包”(详见表1)。
几家上市公司2013年中标广东部分LED项目情况
鸿利光电:珠海市公共绿色照明3万盏LED路灯改造采购及安装项目(二标段);4293.31万元
勤上光电: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1.6亿元
达进东方:中山市东升镇LED路灯节能改造采购项目;973.92万元
德豪润达:珠海市公共绿色照明3万盏LED路灯改造采购及安装项目(一标段);4608.18万元
从表中可以发现,灯饰照明大企业在招投标中除了占有品牌的优势,而且地方保护主义也不可避免。以2013年广州惠州市的政府LED显示屏项目招标为例,据相关数据表明,其中有仅16个项目均为中山市本地企业获得,其余项目均被当地的LED企业获得。由此业内人士表示,“在质量和价格都在同等条件下,鼓励优先采购本地产品似乎已经成为各地政府支持本地灯饰照明企业的‘潜规则’ 。”
同时经过相关资料搜集,LED工程招标类的“潜规则”可以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信息公开有讲究,如何发布信息有猫腻。对应当进行公开招投标的项目,招投标的信息应当公开,但招标方可以选择在何时公开、在何种媒介平台上公开,可以人为的进行控制。及时相关的竞争者在第一时间看到了招投标信息,但在他们带着材料前去报名时,可能会被告知某些资质要求必须提供原件为由而筛选掉。
其二,准入要求“量身定制”,没有关系难入围。招标内容中会设定一些要求,比如招标方公司资质等级、多个同类项目经验等,这些要求都是和项目有关的,很难从字里行间看出有什么猫腻,但实际上是等同于为特定的关系公司“量身定制”,限定条件,让其他公司知难而退。
其三,围标陪标暗箱操作,评审打分拿红包。在和当地领导打招呼后,参加投标公司自己带着其他的公司前去围标,结果无论是自己中标,还是其他公司任何一家公司中标,这个工程都是他自己来做,而这参加投标公司的所有费用均由自己公司来承担,除此之外,还要多少给这些参加投标的公司意思意思。
其四,揽到碗里都市菜,中标以后再变卦。这类猫腻的手法有风险,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是仍不失为一种LED工程招标类的一种猫腻方式。
由此可见,就是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被一些不良的灯饰照明企业加以利用,官商勾结牟取暴利,成了LED工程招标项目下的“硕鼠”,铸就了“政企双收民生苦”的结局。
补贴与科研经费的联姻
在近期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手握的审计报告是往年的“加长版”。加长的篇幅就有一部分用在批评“违规补贴”上,刘家义在报告中就直陈要害,“由于财政专项资金种类多,项目杂,参与分配部门多,由基层逐级审核上报,信息沟通不畅,加之审核监管不到位,弄虚作假问题比较严重”,可见政府也重视了财政补贴乱象这一类的事实。
根据中国科协的调查估算,我国每年科研经费流失的金额可能达到数千亿元。科研经费管理上的漏洞导致科技部门成为寻租、腐败的“高发地”。据相关帮助企业申请高薪项目的相关人士说,科研经费种类繁多,首先光级别就分区、市、省、国家级,一般来说级别越高,经费额度就越大,申请的难度也随之增大。但为了申请高新技术项目的政府补贴,没有专门研发部门的企业都会临时成立起研发部。加之科研经费申请工作量很大,几乎每家企业都会设立专人负责研发资料的归档和科技项目的申报,通过刷各大政府部门比如发改委、科技局、经信委的官方网站,寻找和自己相关的项目进行经费申请。
以广东为例,“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投入4.5亿元设立LED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无疑对LED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为了争夺这笔专项资金,灯饰照明企业家们没少采取“各种手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能拿到政府补助或项目,硬实力和软实力都要具备,但二者相比,软实力更为重要。“这是考验人脉关系和政府资源的关键时候”。这位人士表示。
根据国家审计署最近公布的“5044个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审计结果”,中央财政2011年和2012年共安排本级和转移支付给18个省在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类三个款级科目上的资金818.83亿元。其中,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获18.76亿元。一些业内人士担心,如果政府一味对LED扶持补贴,那么这些“潜规则”何时休?面对这些猫腻,政府、厂商家又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认证”等于“认钱”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大和日益国际化,灯饰照明产业的产品认证本意是传递信任,增加价值,权威的认证还可以减少因重复认证带来的交易成本。然而,事实上由于目前灯饰照明行业认证市场上的种种“潜规则”,不但没能给认证者贴上“诚信”的标签,反而增加了成本。“乱认证”“假认证”近年来屡禁不止,让消费者对于这项提供诚信保证的行为的诚信度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据了解,认证主要是用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和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但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当下,弄虚作假走过场的现象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在国内的一些认证机构,为了谋取不当利益,选择和灯饰照明企业进行“灰色合作”,“乱认证”的现象肆意横行。某认证检测中介代理公司的负责人还坦言“现在的ISO9000认证基本上是‘给钱就能做’的认证”。
同时3C认证更是出现了“国内认,国际不认”的尴尬局面,据介绍其主要原因,一是在国际上这一行业检测主要由欧美机构垄断,检测标准有差异;二是公信力不够。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条件下,认证是获得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是增强客户信心的定心丸,而认证行业的“潜规则”所造成的消费者信任危机,不仅对认证机构和认证灯饰照明企业信誉极为不利,而且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尤其严重。所以相关部门和厂商之间应该对于这个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反思。
不要让利益蒙蔽了双眼
前段时间,济南灯具市场内销售的LED灯泡,虽然同一品牌、同一规格,但一个实际瓦数与标识攻率一致,另一个则虚标一倍瓦数。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呢?
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这个现象已经普遍成为灯饰照明行业的一个“潜规则”了,虽然每家商铺所销售的LED灯泡品牌都不一样,价格也是千差万别,但是标识的瓦数却是一样的。从某家灯饰品牌店内了解到,每款LED灯泡都有两种价格,区别在于标示的瓦数是否真实。如果是便宜的LED灯泡,那么瓦数都是不够的,但这些虚标的产品仍然是可以使用的,只是亮度有些差别。
这个例子就不在多举了,举多了都是“泪”。以上的案例在灯饰照明行业中,或多或少都是存在的。从大环境来说,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特殊性,企业在商业竞争中遇到显规则缺失的情境时,“潜规则”往往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潜规则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有时却行之有效而摆不上桌面的行为方式,政府、厂商家和消费者面对灯饰照明行业出现的这些“潜规则”该如何应对呢?
将扶持鼓励放在阳光下
《中庸》中有句话是,“天命之胃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的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就是自我管理。面对灯饰照明行业的这些“猫腻”,从政府、厂商家、消费者来说这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但这也还是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所以必须有相对应的措施才可以尽量的规避“猫腻”的发生。
比如说针对LED工程招标类,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把所有的政策信息都放在阳光下,公开一切社会监督,公开后方能保证公正,公正才会实现公平,使得政府更加透明化,达到对权力的制衡和制约。这也是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原则。无论是利益的直接主体,还是间接主体,或者是普通老百姓,有了这些群体的约束,LED工程招标类的“猫腻”方能降低。
针对财政补贴类,从厂商家的角度来说,需要积极主动的维护自身权益。但切不可因为眼前的利益而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利益最大化。如果存在相关问题,应该向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提出问题所在,让问题公开化,依靠行业协会、社会组织或者媒体来进行曝光。作为厂商家,既要做好最好的监督者,也要使得自身的产品对消费者有保障。其不仅是监督好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也是监督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成员之一。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蒙蔽了自身的双眼,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针对虚标类的猫腻,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维权意识,如果存在购买产品属于劣质时,应该向相关部门反映,及时维护自身权益不受伤害;另一方面,不要贪图产品的价格便宜就去购买,往往会走进一种误区,因为有时候便宜没好货,到最后消费者的权益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所以更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结语: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这句话的道理是说人事之中,行动取舍都不可失度,失度便会乱套。贪婪无度,可能招来杀生之祸。在灯饰照明行业存在的这些猫腻中,既然现阶段不能够完全的杜绝,那么允许它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它适度的自由,把持住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是最完美的结局。
免责声明:中国照明灯具网上刊登的所有信息未声明或保证其内容的正确性或可靠性;您同意将自行加以判断并承担所有风险,中国照明灯具网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